close

朱泥壺雖在紫泥中自成一系,但大部分的書上只要提及朱泥多數是語焉不詳,難以深入探究。
周高起的『陽羨茗壺系』及吳騫的「陽羨名陶錄」
均指出:「石黃泥,出趙莊山,即未觸風日之石骨也,陶之乃變朱砂色」
這是有關朱泥最早的記載,
出自趙莊山的石黃泥,現在宜興行內人稱之’’趙莊小紅泥’’,
相傳其原有礦脈在清中末期已然滅絕。

但近年的大規模採石運動中在原趙莊山區已發現新的小紅泥礦脈,這些趙莊山石黃泥〈小紅泥〉石英含量高,泥質細膩,粘結度也不錯,雖泥胚的可塑性較差,但成品的燒成率高,燒成收縮率僅在9 – 12 % 〈這與大家印象中趙莊朱泥的燒成收縮率應有25 – 30 %有很大的不同。〉在1180度燒成後,顏色暗紅,略帶黃色,斷面燒結度不完全,顆粒完整,透氣性較佳,因石英含量高,表面顆粒豐滿,透明度顯比黃龍山朱泥要高。

提到黃龍山朱泥,才是一般宜興行內人所稱的”朱泥”,產於黃龍山嫩泥層之間的一種含鐵極高的黃色粘土,此泥料含溶劑性原料偏高,且熔點較低,燒結易玻化,表面效果滋潤光亮,但燒成收縮率在25 – 30 %,這給成型製作帶來很大的不便。


黃龍山朱泥與趙莊山小紅泥的主要區別:
原礦:
黃龍山朱泥顏色鮮黃細膩,有油脂感。
趙莊山小紅泥呈土黃色,較為乾澀,外形為嫩石狀。

燒成效果:
黃龍山朱泥紅潤鮮亮,透氣性差,表面透度亦較差,且因燒成時收縮率大,時常有波紋皺〈即是無朱不皺的由來〉,同因燒結度高,敲擊聲音高尖。
趙莊山小紅泥顏色較暗紅,略呈黃,透氣性較好,表面透度亦較佳。

成形製作:
黃龍山朱泥可塑性強,粘結度好,易成形,難燒成,成品率太低。
趙莊山小紅泥可塑性較差,屬難成形,易燒成,燒成成品率高。

燒成收縮率:
黃龍山朱泥25 – 30 %
趙莊山小紅泥9 – 12 %

ps以上資料節錄於陳缶先生著「朱泥、趙莊小紅泥及其製作特性一文」,
文章出處「半壺紫砂」


其實趙莊山小紅泥與黃龍山朱泥都是我們理解中的「朱泥」,卻各有其特性,明白了這些特性,就不至於對朱泥的特性混淆不清,也對於老朱泥壺系的辨識有很大的助益。

譬如,一般來說清中末期以前的朱泥壺,常見比較大的朱泥器形,或摻有粗顆粒,透氣率亦較好,壺表顆粒豐滿明顯,或壺內有細小銀閃石英,是屬於趙莊朱泥〈小紅泥〉系。

清中末以後就比較常見胎質細膩紅潤鮮亮的小朱泥,擊之聲音高尖,這大多屬黃龍山朱泥系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福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